教育隨筆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- 教學研究 - 教育隨筆《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》教學案例
新課程標準追求“提高思想認識、道德修養(yǎng)、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,重視發(fā)展思維能力,提高思維品質,重視知識與能力整合,大力倡導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學習方式,重視師生平等對話和溝通,密切聯(lián)系社會生活,開發(fā)課程資源”等嶄新的語文課程理念。要想更好的執(zhí)行課表要求小組探究式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,在整個過程中有教師創(chuàng)設情境,提出問題由學生小組討論完成任務,整個過程由教師引導監(jiān)控。新聞一直被學生視為枯燥無味的閱讀,要激起學生們的興趣就需要有新意的設計,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,讓他們自主探究。在語文必修第四單元中,我設計了《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》教學設計來體會執(zhí)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,下面就說說我的做法與思考:
【教學目標】
知識目標:結合圖片讓學生了解納粹暴行
能力目標:把握細節(jié)描寫,品味了解本文與一般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同之處。
情感目標:引導學生關注社會、歷史、時事,體會作者呼喚和平的實現(xiàn)感情。
【教學重難點】
重點:用側面描寫細節(jié)描寫突出主題
難點:體會本文的特點,“客觀寫作”“零度報道”
【教學過程】
一、復習新聞的相關知識
二、交代背景導入新課
《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》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(zhàn)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。發(fā)表之后,各大報紙爭相轉載,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,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。
三、整體感知文本,展示圖片
通過圖片激發(fā)學生的好奇心,引起他們對新聞事實的了解,進而自主的完成老師創(chuàng)設的問題,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。
四、問題探究:(小組討論)
1、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卻都寫了歡樂的情景,這種樂景描寫與文章的整體悲情基調協(xié)調嗎?
2、作者報道集中營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(xiàn),這樣寫所特有的表現(xiàn)力在哪里?(這樣寫有什么好處)
3、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(xiàn)力,青同學們找出印象深刻的語句及幾處細節(jié)描寫并進行分析。
4、第八段中“雛菊花在怒放”有什么特定的景物內(nèi)涵?
5、文章結尾“在奧斯維辛,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”有什么作用?
6、第十四段末“在奧斯維辛,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”,為什么沒有?
7、本文和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?
四、師生共同總結:為什么要多次說“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”?既如此,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?為什么這篇并沒有寫下什么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,成為新聞史上佳作呢?
重現(xiàn)新聞的事實真相,參觀奧斯維辛的經(jīng)過與感受
細節(jié)描寫: 對法西斯的憤怒,控訴
傳達作者的情感:對生命人性的思考;對和平的向往
五、作業(yè):“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,長得豐滿,可愛,皮膚細白,金發(fā)碧眼。她在溫和地微笑著,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。當時,她在想什么呢?現(xiàn)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,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,又在想什么呢?”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?展開你的聯(lián)想,寫一段文字,字數(shù)不限。
【教學反思】
以往開始一篇課文,大多是以教師為主角,介紹很多相關資料,引入課文。對于這樣一篇文章,我通過展示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文字介紹和圖片,然后把資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(如幻燈片等),通過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把學生帶入情境。然后讓學生們通過討論完成問題探究,避免了學生對新聞的第一印象枯燥,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,調動了他們的興趣。最后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是師生共同總結,讓學生們體會本文與其他新聞的不同之處,“客觀報道”“零度寫作”。
這節(jié)課開始就自主探究學習,這個班是實驗班,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強。伴隨著低沉、壓抑的樂曲,畫面上出現(xiàn)了一張鐵絲網(wǎng),上面別著一朵鮮紅的玫瑰,畫面縱深處是一個看守崗樓,天空是灰色的,依稀看見飄著的雪花。隨著一張張不斷變換的歷史資料圖片,教室里寂靜極了。我和學生們的情緒卻一直很高亢,高潮設定在全體起立,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無辜死去的人們默哀一分鐘上。我也默默地站立在教室的前面,我能感覺到所有人的沉痛與壓抑。
在學生們依然沉浸在這種不用精心設定就自然生成的氛圍中時,我順勢提出了一些問題討論。我的教學設計成功了,超出了我的預想。
新課標指出,語文教學是大語文活動,應突出語文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功能,所以我覺得語文教學應實現(xiàn)四個“走向”:一是走向生活,語文教學如果遠離了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,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內(nèi)心世界。二是走向實踐,語文唯有運用于學生的實踐中,融合到學生的血液里,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永恒的精神財富;三是走向綜合,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、語文知識,只有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,并加以積淀,才能成為一種綜合素養(yǎng)。四是走向智慧,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、靈氣一點。
同時,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,也是一種學生創(chuàng)造性的活動。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、體驗,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。這樣更有利于開發(fā)學生的創(chuàng)造性潛能。認真?zhèn)湔n,把握重、難點,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,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“活”、讓學生“活”好,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,那么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?;钌膶W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。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,反而更能充分發(fā)揮教師的主導作用,更能活躍思維,激發(fā)學生學習的積極性,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這個案例說明,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(fā)的意識與能力,善于設計和把握課堂氣氛,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。只有如此,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人生體驗,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,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。
通過這篇課文的設計,我深深感受到: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態(tài),不斷更新教育觀念,積極探索課改新路,大膽實踐課改精神,從現(xiàn)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態(tài),用新的課程標準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,從而推動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。
高一語文組 楚琳